6.大明宮建築

        出了外廓城向北,就是禁苑,東西一三.五公里,南北一五.五公里,是皇室行獵、遊憩之地,一九五六年曾在禁苑東西發現含光殿遺址,殘缺太嚴重,形制不清楚。但掘出一塊石誌,上刻文「含光殿及毬場等,大唐大和辛亥歲乙末月建」,可知在唐文宗大和五年十一月在禁苑內蓋了含光殿和馬球毬場。

  
在含光殿之東還有大明宮,其南牆就是長安城外廓城北垣。此宮又稱「東內」,與太極宮(西內)、興慶宮(南內)合稱「三大內」,是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之一。最初建於太宗貞觀八年(西元六三四年),原名永安宮,打算給太上皇李淵住的;第二年改名大明宮;高宗龍朔二年(西元六六二年)重建,改名蓬萊宮。中宗神龍元年(西元七0五年)又改為大明宮,從此名字才固定下來。高宗以後諸皇帝常往此聽政。

  大明宮正殿含元殿在正門丹鳳門以北六一0公尺處,面積二千四百多平方公尺。含元殿是國家舉行大典所在,性質有些類似清代的太和殿。始建於龍朔二年,翌年完成,現在僅殘有臺基。專家根據臺基將此段作了初步復原。該殿殿下是一個大墩臺,臺面舖磚,由墩臺沿龍尾道七折上升至殿前。宮殿是一座四周有一圈迴廊的重檜建築,面闊十一間,進深四間八椽。廡殿形屋頂,黑瓦頂,綠琉璃脊,,頂上立鴟尾。殿前東西兩側各有一土臺基,應是翔鸞、棲鳳二閣遺址。

  含元殿之北有宣政殿、紫宸殿基址,是日常議事之處。據文獻記載,含元殿、宣政殿之間還有門下省、史館、弘文館、少陽院和昭德寺等建築;紫宸殿東北則有蓬萊殿,其東尚有綺堂、浴堂、宜徽殿等,可惜均殘缺難辨。

        大明宮城中間有太液池,分東西兩部份,中間以龍首渠相連。西池東西長五百公尺,南北寬三二0公尺,池中偏東有土臺基一座,可能是當時的蓬萊山,太液亭即蓋於此。穆宗元和十五年,曾召侍講學士韋處厚等在此講毛詩、尚書。

  太液池正西是麟德殿,殿呈長方形,南北長一三0.四公尺,東西長七七.五公尺,臺基是上下兩層的重臺:其上蓋有殿堂、廡廊。

  
麟德殿的建築較含元殿複雜,分前、中、後三殿相聯並列。前殿單層,廣十一間,進深四間,單擔,四門重屋;中、後殿是二層樓閣,下層以過廊、走道相連。中殿左右各有一亭、一樓,以飛橋與中殿相連。後殿東西兩側有鬱化、結鄰二樓,二樓之南有方形臺基各一,大約是東亭、西亭遺址。全部建築緊密相連,成一巨大建築理組,主殿突出宏偉,四周有牆,形成一個有防衛性的獨立宮殿。

   當年宏偉熱鬧的長安城,及其莊嚴華麗的宮殿,至今俱已無存,而且早在唐末已遭毀壞廢棄,主要原因是唐末兵荒馬亂,幾次人為的大火把這偌大的城市夷為平地。第一次是黃巢之亂「舊唐書.經籍志」謂:「宮、廟、寺、署,焚蕩殆盡」;第二次是李茂貞兵變,入長安大肆焚燒;第三次在天復元年(西元九0一年),韓全誨等劫昭宗去鳳翔,然後火焚宮城,長安城至此已徹底破壞,鞠為灰燼。長安城各處遺址均見火燒痕跡,有的磚瓦甚至燒變了質,證明毀之於火焚的說法無誤。當年宏偉的建築,熱鬧的景象,也只有藉詩文的敘述,圖畫的描繪,加以想像了。

 

上一頁          太平公主